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年,置定周县,是为今广西宜州的前身,同时间朝廷也设立河池县,那可不是今广西河池,而是今天甘肃省的徽县,广西河池的历史要晚多年,可假冒不得。《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治平二年(公元年)以羁縻智州河池县隶州(宜州),省富力县入焉。”又载“金城州(领金城、河池、宝安三县。)”、“智州(领英罗、富力、智本、兰江、平林五县。)”,这才是广西的河池县。
利用反证法,羁縻乃流官州府牵制蛮地的意思,宋代宜州/庆远府只统辖羁縻州而没有直接统辖羁縻县的,上述记载足可证明该年河池县已经改制成为流县官地。因此,宜州号称年历史,河池只能说年历史。宜州跟甘肃的河池算平辈,却算得上广西河池的千岁老太祖,所以现在说河池历史有年那是盗用宜州历史了。
也就是说,年之前的河池县乃是羁縻地区(蛮地而非官地),它是没有历史记载的,历史年数是不计数的,且河池县后来已隶属羁縻金城州而非羁縻智州了,实则彼时河池县已吞并了智州之富力县而成为新的河池县,已入金城州了,再言“羁縻智州河池县”是不准确的,所以搞得官史《宋史??地理志?庆远府》搞不清而只能载“河池县,不详何年并省”,却又载“南渡后,(庆远府)增县一:河池”,时间定在南宋,显然是不正确的。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可以确定河池县成为官地并归辖于宜州的时间是公元年,而不是“南渡后(南宋初)”,更不是《百度百科》说的“宋初置河池县,先属宜州,后属羁縻金城州”,因为宋代宜州本来就统辖十个羁縻州,其中就有羁縻智州和羁縻金城州(参见《宋史??地理志》、《元丰九域志》),“后属羁縻金城州”是多余的。《河池市志》载“河池县始建于宋初,为金城州所辖,后改属智州”不知摘自何文献,明显与《元丰九域志》相左(智州所辖五县没有河池县)。《读史方舆纪要》载:“河池州,(庆远)府西二百十五里。西南至南丹州百四十里,西北至贵州独山州二百里。唐羁縻智州地。宋初,置河池县,隶宜州。大观初,改置庭州。四年,州废,仍属宜州。元属庆远路。明初,属庆远府。弘治十七年,升县为州。”说明宜州一直都统管着河池县地域,不论其为蛮地还是官地,这个先后论述很无脑,误人。
北宋大观元年(年),废掉河池县,升级为庭州(《河池市志》《百度百科》说是明代天顺六年(年)建立庭州,而《大明一统志》、《明实录》、《明史》根本没有提及明建庭州的历史,明代宜山进士冯俊撰《河池州治记》也没有明代庭州之记,《市志》还是胡说八道),州治称怀德县,大观四年(0年),又取消庭州,怀德县改回河池县。河池均属于宜州辖县。南宋咸淳元年(年),宜州升级为庆远府,河池县依然隶属庆远府。之后元代河池县先后隶属改制的庆远路府/庆远路安抚司/庆远南丹溪洞等处*民安抚司。直到明朝,仍称河池县,隶属关系不变。弘治十七年(年),升河池县为河池州。成为州级,可以下辖县级,明朝河池州管辖思恩(今环江)、荔波(今属贵州省)二县,但仍然隶属庆远府。清代则“因之”无变化,至于近代及现代,不在此处论述了。
时间
沿革
北宋公元年
以羁縻智州河池县隶宜州
北宋公元年
改名庭州怀德县隶宜州,庭州其它部分属邕州/宾州(参见《历代地理沿革表》)
北宋公元0年
废庭州怀德县,改名河池县隶宜州
南宋公元年
河池县隶庆远府
元代
河池县分别隶属庆远府改制的庆远路府/庆远路安抚司/庆远南丹溪洞等处*民安抚司
明初
洪武初河池县改名亭州,隶庆远府(参见《河池州志》、《大清一统志》)
永乐初
亭州改为河池县,隶庆远府
明代公元年
河池县升河池州,辖思恩、荔波二县,隶庆远府
清代
河池州沿袭明代
河池县/州一直没有城郭,直到明朝中末期才见记载。明著《读史方舆纪要》载:“隆庆四年(年),始营土城。万历十三年,复增拓之。城周不及二里,门三。”可见河池山城奇奇怪怪,明代即使建有土城,很小,还是非四向开门,而是东西方向设门,所以只有三个城门(如图)。后《大清一统志》记载,清朝河池州已经建城像样的四方城(如图),有四门,那是顺治十七年重筑又迁城治另建了,规模自然比明代稍大,《大清一统志》载:“河池州城,周二里四十步,门四,本朝顺治十七年重筑,康熙二十四年雍正四年屡修。”
至于河池县之县衙/县城位置,也是多次搬迁的,《读史方舆纪要》载:“怀德废县,今州治。北宋置河池县,大观初,即县置庭州,改县曰怀德,州寻废,县复曰河池。元因之。明初,亦曰河池县,后改为州。《城邑考》:州治即宋怀德县,旧有土城。天顺六年,迁于屏风山。成化十三年,还治庭州故址。嘉靖四年,以土壤卑洼,城易颓圮,复迁今治,北去旧治三里而近。”
内容来源:高山柴(文),转载必须经作者同意
责任编辑:脉脉谁语
联系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未经河池市宜州龙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许可,谢绝转载。授权转载请注明来自古韵龙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