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举办的一些民族文艺汇演、非遗文化展演或民族传统节庆现场,都能看到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的民族舞蹈表演“竹筒喝酒打雷堆”,并且逐渐成为都安瑶族自治县布努瑶传统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表演现场图,安排上!
▲瑶族村民表演民族传统舞蹈《竹筒喝酒打雷堆》之男女对阵。▲《竹筒喝酒打雷堆》之展示竹筒酒。▲《竹筒喝酒打雷堆》之嗅酒。▲《竹筒喝酒打雷堆》之验酒。▲《竹筒喝酒打雷堆》之男女戏酒。▲《竹筒喝酒打雷堆》之男女争酒。▲《竹筒喝酒打雷堆》之追逐饮酒。▲《竹筒喝酒打雷堆》之醉卧。如此有趣、生动的民俗表演背后,却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据了解,由于布努瑶族群众大多居住在大石山深处,大山的阻隔、交通的不便以及山山弄弄方言的差异,在世代流传的过程中,“打雷堆”的习俗变得碎片化、章节化,缺乏一个完整、系统的“*”。
年2月,曾担任都安瑶族自治县文化局副局长、文工团团长的覃正堂回到家乡下坳镇大旺村,拿出自己的积蓄建起了可供村民学习、研究、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基地——小筑乡苑。同时办起了一个乡俗园农民艺术团,并将艺术团的排练和演出场地设在“小筑乡苑”。当时已经76岁高龄的覃正堂着手挖掘整理《竹筒喝酒打雷堆》的传统民俗。▲覃正堂生前在制作表演的道具。
覃正堂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都安瑶族自治县一些乡镇的青年男女中,流传着传统的“竹筒喝酒打雷堆”习俗。当地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欢聚在一起,以“巨型竹筒”为壶,彰显布努瑶族青年的粗犷与豪放,把饮酒猜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夸张的形体动作、诙谐的表演方式,形象地展示了瑶家人“茛酒昂、昂更天,茛湿布湿衣”(喝酒醉,醉眼望向天,美酒打湿身上衣)的“打雷堆”喜庆场面。但如何将其搬上舞台,从艺术化的角度来表现这一民俗,长期困扰着他。▲覃正堂在讲述挖掘整理“打雷堆”的过程。
后来,覃正堂以“小筑乡苑”为舞台,一边挖掘整理,一边进行演出,并不断补充完善,使民族传统舞蹈《竹筒喝酒打雷堆》基本成型。年12月10日,覃正堂挖掘整理的民族传统舞蹈《竹筒喝酒打雷堆》登上了河池第十二届铜鼓山歌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舞台。但由于舞蹈语言简单、演员表演生涩,以及细节变化少,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覃正堂在讲述“打雷堆”表演的盛况。 此后的两年时间,覃正堂反反复复查阅相关资料,并与其他老艺人一起研究、探讨、打磨,同时对表演的村民进行了培训,让《竹筒喝酒打雷堆》的艺术质量逐渐提升,内容也日渐丰满,可以用“质的腾飞”来概括。
年12月,覃正堂带着崭新的《竹筒喝酒打雷堆》,登上河池第十四届铜鼓山歌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舞台,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喝彩,更是得到了现场专家、评委的首肯,被授予“挖掘整理奖”。▲往年表演的“打雷堆”。
如今,《竹筒喝酒打雷堆》以传统民俗舞蹈的形式,多次亮相各大文化活动的舞台,成为传播布努瑶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
虽然覃正堂老人已于5年前离开人世,但他挖掘整理的这一传统民族舞蹈却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丨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高东风
编辑丨韦婉灵
校对丨覃筱宁
值班主任丨谭丽娴
值班编委丨王卓
河池日报社全媒体中心出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