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是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十二五”期末,全市11个县(区),有7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3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享受待遇县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天窗县”;有7个县属于深度贫困县。全市个贫困村,其中个是深度贫困村,共有69.12万贫困人口。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河池市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将财*支持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涉农投入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村、贫困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
(一)依托本地特色种养,促进贫困户增收益。为实现精准脱贫,河池市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做足产业脱贫大文章,以产业扶贫助推精准脱贫向纵深发展,激活精准脱贫的一池春水。
1.采用“公司+合作社(能人)+贫困户”模式。
贫困户通过三种方法从企业或合作社获取收益,收益有保障。一是将扶持贫困户发展的种植物资(树苗、搭架柱、搭架线)作为投资成本,一次性投资给种植大户(协会),投入不足部分由种植大户(协会)自行解决。协会和农户双方签订合同后第五年开始,种植大户(协会)于每年10月1日支付固定收益元,连续支付14年共计元。同时,贫困户每户每年按种植纯利润的3%计提红利,连续获取收益年限14年,如因自然灾害造成年度无利润的,则当年不予计提红利。二是贫困户以自有土地入股的,占股比例为35%,种植大户或协会以资金和技术入股,占股比例为65%,每年贫困户按股获取分红。种植大户或协会优先安排贫困户参与日常管护劳作,并按日付给劳动报酬。三是无偿补助物资。产业区域内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种植的贫困户,则按扶持资金直补的办法给其提供种植苗、肥料、搭架柱、搭架线等物资支持。
2.“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企业”模式
通过以土地、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认购股份,资金由村集体统一管理使用,利润按照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将财*投入支持贫困村发展资金,用于发展当地特色种养殖项目。项目以村集体为依托,以合作社为载体,将农户纳入项目,与优质企业合作,签订长期技术及保底回收协议,有技术和销售保障,保证可持续发展,村集体有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农户有可发展的项目。合作社流转农户的土地,农户获得每亩约元租金收益,同时优先安排流转土地的农户及贫困户参与务工,日人均工资元,扩大增收渠道。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
村集体全体或部分村民成立旅游合作社,依托本地的旅游资源,入股旅游公司开发旅游项目,获取年底分红;也可通过劳务输出方式服务景区获得报酬,增加收入。如河池市南丹歌娅思谷景区——王尚屯乡村旅游区,该乡村旅游区位于“十二五”贫困村南丹县里湖社区境内,王尚屯旅游合作社以王尚屯白裤瑶民族村寨、民族工艺传承基地及民俗演艺等资源入股东谋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发白裤瑶民族民俗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每年获取歌娅思谷景区4%的门票分红,同时,东谋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定制收购方式带动王尚屯妇女制作民族服装和民族工艺品,引导村民在村寨里开办农家乐。据统计,自年东谋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王尚屯旅游合作社合作以来,该乡村旅游区带动王尚屯村民就业人(全部为贫困人口),其中,年,新增安排就业62人;人均年收入从年的元提高到年的元;实现脱贫92户人,脱贫率达98%。
二、实施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有成效
(一)初步实现贫困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基层组织凝聚力增强三方共赢的局面。
一是拓宽贫困户增收来源。通过将财*资金投入到经营主体,将形成的资产股份量化给贫困户,获得经营主体保底收益及利润分红,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能获得工资性收入或经营性收入。财*专项扶贫资金转为村集体持有的资本金,投入到有能力、有扶贫意愿、能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效果好的企业或农民合作社,打破了扶贫资金‘大水漫灌’的传统模式,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益和精准程度。贫困户通过参加企业生产取得酬劳,从中还可以学到种植技术。二是发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普遍比较薄弱。在推进资产收益扶贫时,通过财*扶贫资金弥补了贫困村的资金短板,有效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林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旅游文化资源、闲置资产等,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盘活各种资源要素,凸显资源叠加效应,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贫困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既降低了资产收益扶贫项目中的沟通成本,又拓宽了贫困村集体收入来源,扶持壮大了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河池市贫困村“空壳村”比例下降超过40%,年和年脱贫出列的个贫困村村集体年收入均超过2万元,空壳村比例大幅下降,为河池市村集体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基层组织将村级集体资源、部分财*资金入股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将贫困户与经营主体、集体经济、其他农户等多方利益捆绑在一起,共同分享资源和资金获得的收益,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二)激发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
无偿发放资金和物资,容易导致贫困户产生“福利依赖”和“等、靠、要”思想。资产收益扶贫是“造血式”扶贫的一种新模式,能够激发贫困户主动参与经营的积极性,进一步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精神。还能促进贫困户调整产业结构增收,通过股权纽带,把贫困户、村集体与经营主体连接起来,聚集资源发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促使贫困户从传统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由旁观者变为主导产业的参与者。
(三)各种经营主体抱团发展,降低产业发展成本。
以南丹县为例,南丹县红心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目前有32家,年成立南丹县猕猴桃互联创新协会,采取“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的行业协会模式,制定规则对入会成员进行审核,通过统一猕猴桃地标品牌“瑶老根”进行销售,制定有南丹绿色猕猴桃技术规程,以猕猴桃协会的名义统一邀请高技术人才传授猕猴桃种植和养护技术,避免各养殖社各自为战,降低行业发展成本。
(四)解决“兜底”贫困户的脱贫增收问题。
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因病因残致贫的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对这部分贫困人口,区域发展、基础设施投入的边际减贫效果减弱,参与产业扶贫的效果也不太理想。资产收益扶贫不仅让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分享财*支持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而且在收益分配时优先保障其收益,丰富了对深度贫困人口的精准扶持措施,弥补了脱贫攻坚的薄弱环节。
至年,全市统筹整合财*涉农资金投入脱贫攻坚工程77.3亿元,财*投入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资金6.1亿元,实施资产收益扶贫项目个,年均受益人数51.4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人口30.54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44%。年,全市脱贫攻坚实现首战告捷,实现脱贫人口18.95万人,脱贫人数排全区第一位,91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年,全市实现12.6万人脱贫,个贫困村出列,南丹县整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年底的19.05%下降到年底的12.3%。目前,全市尚有44.7万多贫困人口(含年动态调整新增7.15万贫困人口)、个贫困村、9个贫困县(区)未脱贫摘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