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港台腔”可以休矣
近日,广电总局开展广播影视“净化工程”,禁止主持人模仿“港台腔”,并对服饰、风格等提出规范。有人担心这会减少节目的娱乐化、多样性,导致节目千篇一律、单调呆板,更有媒体评论认为只要“抱着娱乐的心态来享受娱乐节目提供的娱乐”,“港台腔”只是小事一桩,无伤大雅,此举有草木皆兵、越俎代庖之嫌。
问题是:内地主持人满口“港台腔”、夹杂“洋泾浜”,是不是就是个性、就是时尚、就是娱乐?这是文娱丰富多彩的体现,还是内涵肤浅、创作枯竭的反映?对主持人这类公众人物、对广播影视加以引导、规范,根除恶俗,崇尚主流,是小事一桩,还是事关社会、文化大体?是对公众生活的无端干预,还是对观众的尊重和爱护?
时下,内地娱乐节目中“港台腔”、“洋泾浜”不绝于耳,似乎“爸爸”、“妈妈”要念成“靶拔”、“马麻”,才显“清纯”;“为什么”要读作“胃审磨”,才显“个性”;玩得好非要“high”,才显“时尚”……有评论说,“港台腔”是一种地域色彩,无需苛求。但这是哪一地的色彩?为何各地趋之若鹜、邯郸学步?更莫忘了,我们的主持人可都是土生土长、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的,我们不强求字正腔圆、一本正经,但正常说话也那么“掉价”?要说“学习”,这又正好比学做的西装上照模照样打个补丁,堂而皇之地招摇、炫耀,不以为丑,反以为美。
这不单单是一个娱乐问题,而是思想认识、文化品位的问题,并推而广之成为一个社会公众文化的问题。且不说大多观众的反感、对青少年的影响,试想一个社会充耳盈目的是这等“文化”,以民族共同语为羞,以本位文化为耻,拿流俗当时尚,拿无聊当娱乐,拿芜杂丛生当丰富多彩,这样的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这样的社会又是一种什么社会?
在“娱乐”的旗号下,我们不能再任由良莠不分;在“学习”的幌子下,我们也不能再买椟还珠。我们的文娱绝不能一味迎合少数而忽略多数,忽视引导、塑造。这,绝非小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