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总书记,我们将确保年内整县脱贫摘帽 [复制链接]

1#
我国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39.net/disease/a_5477296.html

多年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考察后认为,大化七百弄一带是世界上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但恰恰在这不宜居之地,大化瑶族自治县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一场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极度贫困歼灭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创了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年以来,大化经过近5年战天斗地,68个贫困村出列、户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5.80%下降至4.28%,一个个宜居的乡村让瑶乡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杨龙文在广西分会场就大化脱贫攻坚工作向中央作汇报。他表示,大化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确保年内整县如期脱贫摘帽。

6月8日至11日,“千名记者一线行”采访团深入大化七百弄乡、板升乡、雅龙乡。在这被称为“七板雅”的极度贫困片区,干部群众齐心攻坚,通路有水产业兴,原来4年都起不好的房子如今3个月就完工入住。老百姓说,我们的梦圆了;党员干部说,总书记,我们大化瑶族自治县有决心有信心打赢脱贫攻坚战!

移民搬迁:挪出“穷窝”拔“穷根”

夜晚的红水河畔,灯火通明,黑夜没有熄灭大化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

热闹的街道上,美食餐饮店里传来人们的嬉笑声,酒吧、KTV一应俱全。老板在热情地招呼客人。街道两旁林立的各种小摊,更是给夜晚添加了一抹繁华的色彩。

这是大化瑶族自治县达吽小镇的夜。“千名记者一线行”采访团的记者第一次来到达吽小镇,便被这里的繁华吸引。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这竟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达吽”在瑶语里是红水河的意思,川流不息的红水河与小镇交相辉映,成为大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达吽小镇以美食为媒,将易地扶贫安置与新型城镇化、旅游有机结合,目前已成为河池市最富创意、游客最多、人气最旺、就业最方便的安置点。

据了解,该小镇整合安置楼一楼间铺面、美食街间铺面、慢街间铺面,采用租金减免优惠的形式,吸引商家入驻,为古江安置区的搬迁群众提供服务行业工作岗位约个,助推搬迁群众创业就业。

搬迁户卢泉,老家在大化古河乡坡尺村的山弄里。由于山区条件差,卢泉和妻子背井离乡在广东务工十几年。年12月,他一家五口搬到达吽小镇,入住一套三居室,同时租下一间铺面,由父母照看,经营粮油、副食品以及火麻等土特产。卢泉勤劳能干,曾在安置点对面街的古江大酒店工作,年7月被推荐选举为古江社区居民委员会副主任。

大化贫困群众大多居住于石漠化严重的大石山区,“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严重,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这些群众贫困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我们在自治区下达‘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最低控制数人的基础上,将任务自我加压至建档立卡贫困对象户人。”该县相关负责人说,大化以搬迁人数占全县未脱贫人口1/3额度的目标,加大工作力度,推进17个安置点(其中县外1个)建设。完善安置点水、电、路、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3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所小学、1所中学、3所幼儿园、2个便民农贸市场、1个派出所、2个社区警务室、2家扶贫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为搬迁户提供了基本的就医、就学、就业等社会保障权益。

大化城区的2个安置点里,因地制宜建设有农民工创业园、美食小镇、电子商务城、电子加工作坊,打造“一园两城三区”;在14个乡镇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或种养基地,吸纳搬迁户就近就地就业,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目前,全县安置房已全部交付使用,贫困户全部搬迁入住,实现稳定就业人、落实政策性保障人,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战天斗地:铺就致富“康庄道”

“千山万弄行路难,出门背篓爬高山,云梯架在绝壁处,手攀脚勾心发慌”。这首民谣道出了大石山区贫困群众交通受制的苦楚。

为解决贫困群众行路难问题,大化48万各族人民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以“愚公”之勇向一座座大山发起挑战,展开了战天斗地“开山门”的艰苦接力。从年至年,全县总投资8.35亿多元,新建和改扩建并升级硬化屯级道路条多公里,总长超过大化至北京道路的总里程,受益6.15万户30.99万人,其中贫困户户人。

在前往板升乡八好村的路上,一条横亘于山尖的“玉带”出现在采访团车队的前方。“这就是当地群众所称的天街,因为天街打通了山上村庄与外界的往来,日子越过越好,所以群众又称自己住的地方是‘天上人间’。”当地干部介绍道。

从山底爬上山腰,再从山腰滑向山底,这些缠绕于莽莽大山间的“玉带”,将山里的群众引向了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八好村年底的贫困发生率还有61.48%,这个全国最贫困的山村如何用一年时间完成蝶变?一条条通屯路给出了答案:公路通,百业兴。

因为路通,八好村弄豪屯的老蒙圆了住新房的梦。往昔4年累死数匹马都起不好一栋房的经历,曾让老蒙一度抗拒建房。但近几个月看着乡亲们和自家的房子如雨后春笋般冒起来,他彻底服气了:“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呀!”

因为路通,麻洞屯“千羊万鸡”养殖项目成功落地。第一期养殖规模为头湖羊和1万羽七百弄鸡,预计每年营业收入万元,为贫困户及村集体实现收入万元以上,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增收岗位50余个,产业扶贫覆盖全屯贫困人口。

如今瑶山深处,一幢幢楼房耸立崖边山坳,处处呈现新村新貌新气象。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大化共投入资金2.84亿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户,解决了4.35万人住房安全问题。

清凉山泉也随路入梦来。江南乡上和村娅景屯,50多个大大小小的家庭水柜“镶”在山坳上,水管架空入户,形成一道独特风景。年以来,大化共投入3.亿元,建设家庭水柜座、集中供水工程处,配套建设历年座家庭水柜附属设施,解决了15.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无中生有”:美食驱动兴产业

在广西的经济版图上,大化长期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与周边相比,除了两座水电站,无论是长寿品牌、红色资源,还是民族特色、地理位置,几乎无优势可言。

不走寻常路,差异化发展。在“什么都不是”的情况下,大化谋变、创新,把全县布局为城镇区、大石山区、库区,通过实施“美食驱动”战略,统筹推进“三区”发展。

“民以食为天,‘天大的事情’一定可以做成一个产业,一定能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杨龙文说,抓好美食开发,不仅是为了口腹之欲,而是整合诸多特点禀赋,发挥长寿、生态和民族特色优势,把美食作为支点,促进特色农业、餐饮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具有大化特色的产业链、产业群。

上下同欲者胜。3年来,大化上下形成共识,同力并举,全民参与美食文化活动,为美食“吆喝”,大化美食因此声名鹊起,在一二三产业发展中“穿针引线”,激活了一池春水。

年,大化“壮瑶大席”荣获“中国菜·全国省籍地域名宴”称号,打响了“北有满汉全席,南有壮瑶大席”的名声。

美食产业的发展驱使大化先后斩获“中国长寿特色美食之乡”“中国康养美食之乡”荣誉称号。康养福地、美食之乡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年以来,全县新办餐饮店家,促进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

美食驱动带来旅游业大发展。七百弄往昔不宜人居的高峰丛深洼地,如今蝶变为令人向往的国家地质公园、4A级景区,旅游扶贫、消费扶贫应势而谋、顺势而为。七百弄布努人家农家乐女主人蓝芳灵告诉记者,每年10月至次年1月,布努人家每星期要向村民收购8头以上黑土猪,其余每星期至少收购两头。去年销售黑土猪近头,七百弄鸡多羽,黑豆、红豆、黄豆7.5万公斤。

美食驱动掀起新一轮农业革命,撬动了扶贫产业发展。年1月20日,该县在达吽美食小镇举行创意厨艺大比拼活动,以大化大石山区生产的旱藕粉、黑豆、白玉薯三大绿色食材为主食材,创意打造美食菜品和美食宴席。今年春节,这三大绿色食材在电商上供不应求。板升乡副乡长花全树说,过去白玉薯大部分用来喂猪,现在市场上卖到一公斤近10元钱。该乡弄郎村等3个村种植白玉薯0多亩,亩产超过公斤,白玉薯华丽转身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大利器。

长于深山的七百弄鸡更是身带“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光环,飞出大瑶山。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推荐下,七百弄鸡成为全区6个精选优质特色农产品之一,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年广告精准扶贫项目榜单。目前,七百弄鸡公益广告正在央视播出,向全国人民展示着“大山大水大化河鱼,千山万弄七百弄鸡”的深山魅力。

以“吃”为业,以食兴县。去年,大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11.3%,1.5万群众摘掉穷帽,群众对大化的归属感大大增强。

编辑|刘冬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