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全国首个生态日,7月25日至7月31日,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赴广西大化“践行两山理念,谱写绿色华章”暑期社会实践团真听、真看、真学、真讲,以环境资源学科专业技术为切入点,引导青年学子在绿水青山间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担当。实践团以“资深教授+思政老师”双指导模式,囊括全校环境工程等10个专业14名学生参与,围绕绿色科技助农、乡村治理与振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理念等三个主题,对大化瑶族自治县18个乡镇进行调研,与县委常委、乡镇党委书记、部门负责人、驻村干部、村民等调研座谈10余场,对比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千万工程”发展足迹,开设“走进大化”生态文明教授讲堂,与大化青年开展蹲点式联学联讲活动,总结撰写切实可行的调研报告,为大化县委献计献策,在绿水青山间上好一堂堂专业教育与生态文明实践相融合的“大思政课”。绿色何以助农浙大师生建言献策实践团师生走进田地、水库、大山寻找绿色助农的发展模式,共走访都阳镇忠武村东皇岭农民专业合作社、乙圩乡巴追村生态养殖场、共和乡水力村桑蚕养殖等9个调研点,充分了解挖掘当地自然资源,探索当地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可行路径。图为实践团在大化镇古感村蔬菜种植基地调研大化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韦建秀指出,农产品的绿色品质提升是当地农业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从北景镇和巴追村鲜嫩肥美的大化胖头鱼,到闻名遐迩的七百弄鸡,从都阳镇东皇岭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大化镇的池塘“零排放”循环养殖,广西大化始终秉持着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探索绿色产业发展。“共和乡水力村积极探索推进‘党支部+股份制经济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桑蚕产业,桑蚕产业也成为了村里增收致富的亮点。”共和乡乡长覃顺辉带领实践团调研当地养蚕产业时说。“可以考虑利用架子实现蚕的多层养殖,在每一层中增设电扇散热,在夏天保持蚕房温度,配备上电动伐条机、蚕叶碾碎机等自动化装备,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节省劳动力。”浙江大学级本科生冯誉针对养蚕空间利用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实践团师生就桑蚕产业链进一步延伸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蚕沙制肥、桑叶制茶、桑枝制碱等建议。图为实践团在水力村村民家中调研桑蚕养殖到农田里看,在劳作间听,到农民中问,于问题上讲。都阳镇党委书记罗月华说:“我们以前发展产业都主要靠自己摸索,浙大师生的到来,带来先进思路和理念,推进山村走向新的发展方向。”实践团在当地的农田里,针对农作物叶片泛黄现象提出了肥料管控和均衡施肥等建议;在蚕房内、鱼池上,探索着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废弃物资源再生的新途径。一路上,实践团师生主动与多位农户互留联系方式,不断尝试以绿色、科技驱动乡村振兴,以此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两山”理念在大化师生共绘新答卷广西大化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脱贫攻坚中形成了多个乡村振兴的生动典型案例。浙大实践团师生考察、走访调研了丹桂村、那色村、清坡村、弄腾村、双排村等大化县的多个代表性乡村,深入了解不同乡村的政策导向、产业规模、文化教育和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学习总结不同乡村振兴的优秀经验,以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重要思想源泉,辩证思考乡村治理的未来发展路径,积极思考提出改进建议。在古河乡丹桂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韦秋疑向浙大实践团师生介绍“支部+党员+群众”创新工作模式,“党员进屯入户用真情实感做工作,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基础,以加快产业振兴为重点,以红色农文旅田园生态经济为牵引,探索走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促进村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图为实践团在丹桂村与丹桂村干部开展座谈在北景镇的调研中,实践团了解到当地创新性解答乡村振兴时代命题的举措。联合创建河池市首个乡村振兴学院坐拥水碧山青的自然风光,北景镇利用地域优势,创建“渔乐无穷”田园综合体,以淡水渔业养殖作为主导产业,休闲垂钓和康养度假为辅助产业,积极打造红水河-东盟国际垂钓基地等特色旅游项目,扩大国际市场,打造产业壮美、环境秀美、生活甜美的山水文化田园综合体。图为实践团走访北景镇淡水鱼养殖示范基地“北景镇发展渔业养殖首先考虑的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理念”,北景镇副镇长覃雪霞带领浙大师生在北景镇调研时指出,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保证不超过环境最大容纳量。“这是对‘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唯有严守生态红线才能够提高乡村的吸引力,实现乡村真正的振兴。”“这既是一个独特优势,也是一个巨大挑战。”以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为例,如何实现对资源环境可持续开发与合理利用,寻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共赢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难题。实践团师生结合“千万工程”在浙江丽水的实践案例,与当地干部、村民介绍探讨浙江丽水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与少数民族特色下的发展经验,探索乡村数字化增效,矿山改造、民族文旅小镇等民族特色地标建设。浙大、大化青年联学联讲蹲点式调研成果进社区经过沉浸式体验与深入调研,通过多次研讨会总结凝练,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陈丁江带队走进拿银社区,总结汇报实践团18个实践调研点的调研成果,与广西青年讲师团开展蹲点式联学联讲。图为浙大青年与大化青年走进拿银社区开展联学联讲实践团运用专业知识助推调研成效实质化,将实践调研中的所见所思所悟,凝聚为生动的宣讲力量。浙大青年开展《绿色低碳循环,科技引领产业振兴》《党旗引领铸合力,乡村治理开新局》《生态山水地,诗画红水河》《红水河畔浙大人》等多个主题宣讲,围绕绿色科技助农、乡村振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支教帮扶等内容,总结经验,提出问题,深入思考,提出建议。“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开展真调研、增长真见识、总结真成果、获得真体悟。此次赴大化蹲点式实践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更加坚定我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不懈决心和意志。”实践团成员级本科生胡雨海感慨。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党委书记陈丁江对本次实践给予高度肯定。陈书记指出,广大青年学生唯有向下扎根、走进基层,才能真正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广阔天地中施才华、长才干,将生态文明理念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将科技振兴发力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真看,真听,真学,真讲。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赴广西大化“践行两山理念,谱写绿色华章”暑期社会实践团以实际行动践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担当。图为“践悟绿色发展,共话生态文明”联学联讲活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