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西扁担姐32年养育87个孩子,家中沙发 [复制链接]

1#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中山二路电信局宿舍区的一间简陋小屋里,有一件“稀世奇珍”——一个破旧的沙发。

凡是苦恼于子女教育的父母们,一定对这件宝物梦寐以求:从年起到年,32年的时间里,这件沙发上睡过躺过87个孩子,他们9成以上都考入了大学,其中不乏中国*法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大学等全国名校。

但更令人咋舌的是,还有11人考入清华、9人考入北大,也就是25%的清北录取成功率。

而广西学生每年能考入这两所学校的比率,不超过万分之五。

然而这件宝物的主人麦琼芳,却只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普通妇女。

她究竟是用了什么样的魔法,把旧沙发变成了赛过文曲星的神坛呢?

瑶族乡亲的“女儿”

要想拥有麦琼芳的沙发,首先必须接过她的扁担。

只不过和普通扁担不同,这些扁担像人一样,也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年,当时麦琼芳刚满23岁,医院里,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洗衣房勤杂工。

缘分起因,是麦琼芳在广州*区服役的未婚夫韦家延,有个要好的战友赵才旺。

赵才旺也是百色人,来自于田林县利州瑶族乡,母亲生了病,但是瑶乡偏僻闭塞,语言不通,许多人就算得了病,也不愿意轻易出门,医院看病。

眼看好友日夜烦忧不已,韦家延便医院工作的未婚妻。

当赵才旺的父母和表妹找上门的时候,麦琼芳一脸惊讶,她当时还不知道韦家延竟然背着自己就擅自做了这样主张。

不过韦家延敢对战友打包票,并不是因为鲁莽和大男子主义,而是因为他对自己这个未婚妻的人品实在太了解了。

了解到前因后果,麦琼芳二话没说,就当起了两位瑶族老人的“女儿”,医院各处检查治疗。

检查下来,赵妈妈必须住院治疗,可赵爸爸和表妹又不能丢下家里的生计不管。

关键时刻,麦琼芳再次站了出来解决这个两难困境,在赵妈妈住院的一个多月里,她端茶送饭,就好像是亲女儿一样。

治疗的效果十分令人满意,可是赵才旺的后顾之忧却更大了。原来等赵妈妈出院一结算,才发现住院一共花去了一千多元的费用。

这笔钱今天看来不算什么,可当时,在城里有稳定工作的麦琼芳,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是2位数。

对于务农为生的贫苦瑶族乡亲来说,这笔钱就成了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

麦医院里尴尬的赵才旺父母,主动提议为他们垫付了这笔钱,好让他们安心回家。

后来,在哥哥姐姐和同事们的帮助下,麦琼芳用一年多时间,总算填上了这个大窟窿。

赵才旺父母回到家乡,把这番奇遇向乡亲们仔仔细细说了一遍,一下子就打开了整个村子不敢看病的心结。

许多曾经在家中忍受病痛无计可施的瑶族乡亲,医院,而麦琼芳就干脆做了他们所有人的“女儿”,想尽办法为他们排忧解难。

过了没多久,乡亲告诉麦琼芳,希望她也能来瑶乡做个客,再看望一下赵妈妈。

其实乡亲们不说,麦琼芳也早就有这个心思。

谁料这一趟旅行,促成了第一代扁担正式“上任”。

挑起扁担进瑶乡

今天的人们去到各种瑶族民族乡游玩,看到最多的,也许是秀丽的风光、长寿的老人。

但是当麦琼芳来到瑶乡,眼里却没有什么赏心悦目的风景。

她满眼满目,看到的不过是堆满柴火杂物的破烂木板房,甚至是烂棚子;人们不分年纪胡乱穿着一样破烂陈旧的衣服,有条件的人家可以穿拖鞋,但更多的人光脚就踩在冰冷的地面上。

麦琼芳自己不是什么有钱人,也见过比自己更穷的人家,比如年,她遇到过一位百色达江乡的小男孩,好不容易考上中专,连去桂林上学的路费也付不起。

可是眼前的瑶族乡亲们家中的窘况,远远超出了麦琼芳的认知。

好好的一趟“探亲”之旅,没有带给麦琼芳一丝喜悦,反倒让她在回来的路上心神不宁。

达江乡的小男孩得到了麦琼芳的资助,最后成功去往桂林上学,但是瑶族乡这成片成片、无处不在的贫穷,又该如何解决呢?

麦琼芳没上过什么学,她不懂得也想不出什么宏伟蓝图,但是她也不愿坐视乡亲们继续忍受缺衣少食的日子。

千里之行,起于跬步,麦琼芳有手有脚,干脆先采取实际行动再说。

回到百色,她就放下面子,开始四处挨家挨户讨要多余的衣服和家具。麦琼芳首先从自己家要起,母亲是她第一个开口的对象。

母亲得知女儿的目的,没有说一句反对的话,只是看了看同样清贫的家中,告诉女儿:“你看看有什么用不到的东西,就给他们拿去吧。”

母亲说这句话的同时,一定也想起了她的母亲,也就是麦琼芳外婆曾经说过,“人立足于世,出生需要他人帮忙,死后需要他人埋葬,所以人这一辈子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于是她也教给了女儿一句话:“人出生有两只手,一只帮助自己,另一只就用来帮助别人。”

两代母亲同样善良明理,这样的支持给了麦琼芳很大信心,她利用工作便利,开始在洗衣房里收集一些被换下来丢弃的好衣服,清洗消*之后,加入自己的收藏。

从那段时间开始,麦琼芳的同事邻居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问话:“这件东西你们还要吗,不要可以给我吗?”

衣服鞋子,锅碗瓢盆,粮米油盐,麦琼芳来者不拒,一律装到两个结结实实的大袋子里。

等到袋子装满了,她就拿起一根扁担,一头挑一个,徒步走上三四个小时的山路,送到惊喜不已的瑶族乡亲手中。

从年起,麦琼芳就像信使一样,每个月都会挑一次麻袋进山,30多年从不间断。

在妻子的榜样下,婚后韦家延也加入了挑夫的队伍,后来两人的儿子韦晶出世,长到4岁的时候也拿着一根小扁担挑着几件小衣服,和父母一起走在这条充满爱心的山路上。

一趟又一趟送货,磨坏了一根又一根扁担,算下来,这些扁担前赴后继,整整传递了18代。

那些原先对麦琼芳索要物资感到不理解,喊她“傻姐”的人们,渐渐了解了背后的动人故事,开始主动往麦琼芳家里送东西。

“麦姐,我这米太多吃不了,你拿去给他们吧”“麦姐,我这里还有半桶油”…

瑶族乡亲的生活终于得到了一些改善,可是光靠捐资赠物,不可能是长久之计,解决瑶乡贫苦的最根本办法,在哪里呢?

沙发睡出状元郎

在麦琼芳第一次进瑶乡不久,她就遇到了揪心的一幕,只见一位母亲搂着一位孩子痛哭,孩子手里拿着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母亲却没钱供他继续读书了。

瑶乡的孩子只是穷,却不笨,要不是受到经济条件限制,本该有多少聪明的孩子能考上大学啊。

麦琼芳再次想起了那个达江乡的小男孩,他虽然只考上了中专,可是以后很有可能就会在富裕的桂林市生活。

眼前这个孩子如果能够上大学,毫无疑问命运也将彻底改变。

下一次进山,麦琼芳找到那对母子,塞给了她们50元钱,而当时麦琼芳自己一个月的工资也只有47元。

母子脸上喜悦感恩的表情,让麦琼芳感到莫大的快乐,“一定要资助孩子们上学”,这个想法从此再也没有在麦琼芳心里产生过动摇。

自那天开始,麦琼芳挑担的路径不仅只有百色的瑶乡,也扩展到了河池的壮寨,每次送物资的同时,她也格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