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画二代难逃啃老魔咒艺术教育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看白癜风比较好

“画二代”难逃“啃老”魔咒?_艺术教育_雅昌新闻


社会上对 富二代 议论颇多,而在画坛,画二代、画三代也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对于画坛子承父业的现象,人们褒贬不一。褒者认为画二代、画三代是自古以来的正常现象,独特艺术风格需要后代来继承、弘扬;贬者则认为,富不过三代,绘画模仿上一代,总是一代不如一代。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呢? 画风的家族传承自古就有 画风的家族传承在中国自古就有,比如东晋王羲之和王献之,唐代李思训和李昭道等。而近百年来,画坛大名家通过二代、三代来传承的现象更是普遍,但传承的路径并不一样。比如傅抱石,6个子女,全都习画,儿子傅二石的画风虽然带有一点乃父的影子,但父亲的风格是化在了自己的作品中的,并不刻意模仿。 但更多近现代画坛大师们的二代、三代,绘画以父辈为追摩对象,直接继承的不在少数。比如,海派绘画的开派宗师任伯年,其子女都追摩父亲的风格和题材,以至于被后世收藏界有所微词;丰子恺的女儿丰一吟,画风跟父亲一模一样,也走隽永的漫画小品路线,粗看分不出来; 齐白石的后代也都以虾和花卉之类齐白石标志性画风为本钱,目前已传承到了第四代。 啃老 还是突破,是个问题 对此,有人认为后代完全追摩父辈、祖辈的标志性画风乃是传承艺术绝技的必经之路,依靠后代的弘扬,老一辈大师的画风得以长期流布。 但另一种观点认为,长辈靠自己摸索、实践出一种艺术风格,完全去模仿的人已经等而下之了,靠家族后人搞代代相传式的循环,只是一种艺术 啃老 。齐白石曾说过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正在本市云间美术馆和新天地一号会馆举办的 郑午昌、郑孝同、郑人刚书画展 则很好地给出了他们的答案。郑午昌活跃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山水画著称,又是北大历史系毕业、能写出中国美术通史的学者型艺术家,他的儿子郑孝同画风虽接近其父,但已有所突破,而他的嫡孙郑人刚则早早地去乌克兰学习油画,他也习水墨,但他的水墨则已经与上一辈完全两样了,带有鲜明的异国情调,融进了水彩技法和新的观念,看得出郑午昌这一家三代的艺术明显与时俱进。 子承父业国画、油画界不同 对于画坛的二代、三代现象,我们不妨辩证看待。有的大师看重基因接续,后代喜欢学自然高兴,外面的学生虽多,但终不如自己的孩子学起来条件好,将来或许还可以靠这门手艺养活自己,何乐而不为?海派大师里吴昌硕、刘海粟、陆俨少、程十发等人的后代莫不如此。 也有的大师随孩子自己的意愿,要学也不拦着,但更希望他们在模仿之后能自创风格。比如潘天寿的儿子潘公凯,画风自其父而出,时间一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立足画坛,成就大名。 李可染的儿子李小可也一样,他对父亲的画风耳濡目染,喜欢的也是山水画创作,但他只继承父亲的艺术创新精神,在作品中注入当代精神和美学观念,写生足迹比父辈远得多,他还在摄影等艺术门类中获得触类旁通的感受,因此他的画风也形成了强烈的自我面目。 然而在西画领域里,二代们却往往另辟蹊径。比如,油画大师靳尚谊的儿子靳*在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当教授,还经营着一家画廊;周春芽的女儿周褐褐主攻的是服装设计; 罗中立的儿子罗丹虽然也画油画,但画风与其父完全不同;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肖谷长于西域风格的沙子油画,他女儿顾汀汀则喜欢电脑感觉的叙事版画。 画二代的便利和压力一样大 画二代们在成长道路上,无疑会比普通画家得到更多来自父辈的眷顾,很多社会资源、便利条件会向他们倾斜,比别的画家更容易得到社会认可,他们从艺有捷径可走。 但缺陷也在于此,画二代们普遍有来自上一辈的压力,父辈、祖辈那么出名、那么成功,世人自然会拿大师的成就来跟后代比较,后代的压力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跟随父辈画风亦步亦趋的,更容易被人诟病,要想实现突破就更难了。 因此,父辈的成功是一座大山,靠山吃山并没有什么错,但这座山也会影响或限制孩子的发展,如果一味靠着父辈这座大山吃饭,时间一久,定会坐吃山空,所以富不过三代的规律在画坛也在不断被印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